
a股怎么开杠杆 药安保悄然上线人保APP!互联网门诊险发展黄金时期已至?
发布日期:2025-03-28 21:31 点击次数:187
近日,笔者观察到中国人保APP上线了一款名为「药安保」的互联网门诊险。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医疗正在成为用户常见病就医的首选,但互联网医保支付的普及度仍是困扰用户的一大问题,商业互联网门诊险的可选产品也非常少。随着药安保的上线,中国人保成为了较早入局互联网门诊险的央企背景保司。
在药安保上线前,大家比较熟知的是头部支付平台推出的门诊险,率先覆盖了线上门诊就医的赔付和报销,算是开创了行业的先河。
药安保作为一款线上问诊买药产品,优化了药品覆盖和免赔额,2200+门诊用药0免赔。此外,药安保还大幅降低了投保门槛和保费,覆盖的年龄段更广且无需健康告知,笔者在中国人保APP上测算的保费相比同类产品也更具优势。
互联网+医疗持续增长,商业保险为何入局缓慢?
截至今年2月,中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达4.18亿,占网民总数37.7%,线上诊疗服务年超1亿人次,用户对互联网门诊的需求与日俱增,商业医疗险在这个细分领域存在明显的市场缺口,但嗅觉敏锐的各大保司为何迟迟不入局?
首先,产品设计与运营难度大,中小保司不敢轻易入局。风控方面,门诊险的理赔频率较高,保险公司需要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定价能力,否则容易出现赔付率过高的问题;运营方面,互联网门诊险需要与线上医疗平台、药品供应商、线下物流等多方合作,资源整合难度较大,且自建线上平台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
其次,站在商业的角度考量,互联网门诊险普遍被认为是保司的「引流」产品,具有较强的普惠属性。产品盈利空间本身就有限,如无法依赖自身渠道进行销售,选择与第三方流量平台合作代销,产品的利润可能进一步压缩,同时新用户沉淀和转化的链路也会相应加长。头部支付平台推出的门诊险试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门诊险这个品类技术陷入「后无来者」的状态。
中国人保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入局?笔者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人保本身有一个很好的自有线上平台和线上医疗资源的整合能力,用户可以在中国人保APP或者官方公众号平台,一站式体验「问诊-处方-购药-配送」全流程线上服务;二是中国人保APP累计注册用户已达5000万,本身有一个庞大的待转化用户群体,而且通过药安保这种普惠型的引流产品,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用户基盘。
互联网门诊险,重塑用户和行业对健康险的认知
以药安保为代表的互联网门诊险正通过“保险+医疗”的生态融合,从用户需求侧和保险行业供给侧双向推动了健康类保险的变革。
互联网门诊险通过不限次问诊、直赔服务、低保费设计等特点,精准切中消费者在医疗健康场景中的核心痛点,实现了需求侧体验的全面优化。7x24小时不限次线上问诊打破了问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直陪服务支持在支付环节直接抵扣保险责任内费用,用户仅需支付自付部分,减轻了整体医疗费用支出的同时,也避免了繁琐的报销流程;低保费设计更是加强了用户对消费型保险的的认知。
对于整个保险行业来说,以药安保为代表的互联网门诊险打破了传统健康险“重住院轻门诊”的空白,聚焦高频低额的门诊场景,通过小额碎片化赔付提升用户「获得感」。这种「低门槛、高频率」的保障模式可能成为未来健康险细分市场的标杆,推动行业从「保大病」向「保日常」延伸。此外,互联网门诊险也促使保司在政策导向下的市场扩容时期,实现「医疗资源整合+技术赋能」的角色转型。
总的来说,笔者相信互联网门诊险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将实现用户、医疗、保险三方共赢:用户获得便捷普惠的医疗支付方案,保险行业开辟增量市场并提升服务价值,医疗体系则借助商保支付优化资源利用。这一模式或将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下「保险+医疗」深度融合的范本,推动行业向更普惠、智能、生态化的方向演进。